瀚海驼铃守边疆——阿拉善盟保密系统“保密宣传走边疆”活动纪实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让我回到从前……”著名女歌唱家德德玛的这首歌,描述的正是祖国北疆的苍天圣地阿拉善。这片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土地,不仅是呼包银榆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之处,境内部署有航天基地、军事基地,还与蒙古国交界,735公里长的边境线上矗立着策克、乌力吉两大陆路口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构成,使这里成为窃密与反窃密斗争的前沿阵地。
基于此,阿拉善盟保密系统高度重视保密工作的社会面宣传,力图在当地筑牢安全保密的人民防线。特别是近期盟、旗两级保密机要局联合开展的“保密宣传走边疆”活动,工作小分队沿着中蒙边境线行进800多公里,实地走访了边境附近区域和守边牧民,接地气、有实效,受到沿途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走基层:做好宣教“大文章”
阿拉善盟幅员辽阔,星罗棋布着31个苏木(镇)和200个建制嘎查(村)。因此,推动保密宣教不断向基层下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进一步探索该项工作,小分队特意将较为典型的乌力吉苏木定为活动首站。
乌力吉苏木距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270公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聚居的少数民族畜牧业苏木,地广人稀。京新高速公路、临策铁路横跨苏木全境,辖区内军事设施和边防部队众多,涉密信息和敏感事项比较集中。作为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之一,这里既有口岸,又与蒙古国大面积接壤,人员往来频繁、流动复杂,安全保密形势十分严峻。
对于这样的地区,抓机关单位是“重头戏”。为此,小分队来到苏木政府机关办公楼,开展包括重温入党誓词、观看主题宣传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知识问答在内的系列宣教活动。庄严的宣誓、生动的展示、通俗的讲解,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干部职工对保密工作的理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随后,现场举行了保密图书资料捐赠仪式。在热烈、和谐的氛围中,乌力吉苏木党委副书记、苏木达(镇长)张兆伟郑重接过由内蒙古自治区保密局捐赠的专业书籍资料,并激动地说:“保密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我们一定会用好这些图书资料,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在这片边疆民族地区做好保密‘大文章’!”
结束了苏木机关的活动,小分队马不停蹄,抓住当前管理重点,为该苏木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送教上门”。在京新高速公路苏宏图收费站疫情防控卡点,他们向辛勤值守的工作人员致以问候,赠送矿泉水、方便面、消毒液、防护口罩等物资和保密知识宣传手册,并提醒大家要提高保密意识,在工作中严守保密纪律,不随意传输涉密敏感信息和公民个人隐私信息,谨防失泄密事件发生。
小分队还走进新建成的乌力吉口岸开展宣讲,重点为口岸工作人员讲解对外交往中的注意事项、边境地区工作中的保密纪律等,提醒他们切实筑牢保密思想防线,为促进阿拉善安全顺利开展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合作贡献力量。看着充满民族特色的口岸大楼在边境线上拔地而起,昔日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区如今成了开放交融的枢纽,小分队成员们也愈发感受到,这里承载着阿拉善的希望,在畅通大通道、推动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过程中,保密工作不可或缺,保密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访边民:驼峰上的保密队伍
与其他边境地区一样,阿拉善绵长的国境线附近生活着许多居民。作为强边固防的重要力量,他们心怀祖国、忠诚担当,为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做出了贡献。为进一步调动边境基层工作者保密宣讲积极性、增强当地干部群众保密意识,小分队下沉工作重心,前往温都尔毛道嘎查居边护边“堡垒户”朝勒门格日勒等人家中走访调研。
温都尔毛道嘎查自然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但就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却常年活动着一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护边队伍——驼峰民兵应急排。应急排由30名民兵组成,配发统一服饰装备,定期开展军事训练,担负着边界巡逻、综治维稳、草原防火、野外救援等职责任务。朝勒门格日勒等人都是其中成员。
40多年来,他们协助部队官兵、派出所民警修补高架边境铁丝网,防范非法越境、非法开采、乱挖野生植物、偷猎野生动物、破坏牧区草场等事件,阻止可疑人员出入国境线,同时还承担着保密宣讲工作,经常为了将保密要求等边境地区管理规定告知周边每一名百姓而走村入户,任务十分繁重。
这一天和往常一样,朝勒门格日勒和其他应急排成员直到傍晚,才骑着骆驼巡边归来。小分队抓紧时间和他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巡边护边的动人故事,交流边境地区存在的失泄密风险隐患,鼓舞他们继续为安全保密事业贡献力量。谈话结束后,在场的应急排成员们纷纷表示,要提高警惕、多多留意,发扬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将保密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劳动,将本地区工作涉及的保密知识常识宣传到牧民群众中去,及时反馈边境一线出现的可疑车辆和人员等信息,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北疆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说话间,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渐渐西沉,大地透出一层深红的暮霭。篝火旁,保密干部和戍边牧民守望相助、共卫边疆,在大漠深处勾画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