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时光中诠释——记石家庄保密机要系统3位“老保密
在保密战线,不是所有的工作都会惊天动地,对许许多多保密工作者而言,让泄密风险消失于无形就是最佳的褒奖。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他们扛住了“重担压”,经住了“困难砸”,耐住了“时间磨”,岁月不曾销蚀意志,镌刻下忠诚信念。
在石家庄保密机要系统,就有3位这样的“老保密”,他们中“保龄”最长的已30年,最短的也有22载。数十年的坚守或许并没有高光时刻,却浸润于工作点滴。他们的坚守让我们相信,每一个个体都彰显着推动保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价值和力量。
乔兴奎:一间办公室里30年的光景

现在回想起来,乔兴奎依旧能准确说出加入保密战线的具体日子——1992年12月7日,到今年已经整整30年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近半生的时光完成一份坚守,而这份坚守,足以让大家对“老乔”竖起大拇指。
在石家庄,一提起行唐县,保密系统的人都能跟你聊上两句“老乔”。这个称呼可不是因为他年纪渐长才有的,早在他年轻时就传开了,称呼里有大家对他的敬重,也有一份割舍不断的保密情。
翻开老乔的履历,简单得只有两行——1990年大专毕业,先在乡镇历练了两年,之后选拔调入县委办从事保密工作,从此就在保密战线扎下了根。但这次却是他第一回接受采访,老乔拾掇得很“板正”,平常为人喜乐、说话随和的他显得有些“拘谨”,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间陪伴他30年的办公室谈起。
从1992年接手保密工作,老乔就再没换过办公室,30年来这间屋子就像他的“老伙计”,身边的同事来来往往,也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故事。还记得一年元旦,县委大院供暖的锅炉坏了,当时已进入深冬,办公室又没有电暖气,市保密局局长张英斌突击查岗,一推门就看见老乔正趴在办公桌上填写值班日记,整个人裹在军大衣里还忍不住地发抖。张英斌瞥了一眼脸盆里的水,已结起了一层薄冰。
后来在不同场合,张英斌都忍不住提及那次查岗,“看到老乔的样子,我眼圈是泛红的”,从此,老乔的名字也在保密系统传开了。
因为县里人手紧张,老乔常年都是保密机要一肩挑,经常24小时连轴转。30年来,这间17平方米的办公室就像他的第二个“家”。
2003年,因县委机关电路不稳定,为保障保密机要工作正常运转,特地为保密局配发了一台发电机。看着可丁可卯的办公场地,发电机安装在哪儿成了难题。老乔琢磨来琢磨去,盯上了楼道里窗户台那块巴掌大的地儿,可找了几位工人师傅,对方都连连摆手:“这玩意儿开动起来直冒柴油,又有噪音,哪有装在走道里的。”
老乔没办法,只能请示领导后自己上手。他找来电锤,焊起了钢架,把发电机牢牢固定在窗台上,又在楼道里安装了一扇铝合金门,隔音降噪。上级部门来检查时不住称赞:“老乔,你这手艺可以去承包工程了!”后来直到县委大院电路改造,这台坚持了10年的发电机才光荣“退休”。
这些年,老乔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责任依旧没有放下。在2012年担任县保密局局长后,他仍然蹬着自行车,挨个单位宣传保密工作,争取每年把15个乡镇、60多家单位都跑一遍。
每年高考值班,他也带头上阵,有一年因皮肤过敏,溃破处不停地渗出淡血水,又痒又疼,但他对谁都没有讲,咬着牙坚持了4天,等保障任务结束赶到医院时,已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至今老乔脸上、胳膊和腿上还留有大大小小的斑块,但他对这些都很淡然。
30年间,1万多个日日夜夜,在他淡然的背后镌刻的是一份执着。同事们说,老乔就像一名长跑运动员,只是他靠的不是爆发力和速度,而是耐力与韧性。
李红敏:“疫”不容辞勇往直前

2000年,迎着千禧年的春风,21岁的李红敏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工作派遣证。走进石家庄裕华区区委办,领导望着眼前这个稚气未脱、又充满灵气的小姑娘,把保密文件管理的任务交到了她手上。
参加工作的第3年,李红敏就赶上了全国“非典”疫情,全市紧急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领导想到了这个敏于行、慧于心的小姑娘。当时,区委办负责保密工作的只有两名同志,一人“主内”,负责收发电报、上传下达,李红敏则被派往“前线”,参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文件管理和保密宣传。
这是她生平第一回经历这样的“组团式作战”。“指挥部就是临时借用的某市直单位宾馆,几十号人挤在里面,电话和传真铃声此起彼伏,人像陀螺一样飞速运转,好像都忘了晨昏昼夜。”说到过往的情景,李红敏至今历历在目。
没有想到的是,时隔近20年后,她又赶上了一场更大的疫情。2021年1月,裕华区接连曝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月5日临近下班时,李红敏接到通知:晚上将召开重要会议。此时,已是区委保密机要局局长的她敏锐地感觉到,可能要有“硬任务”了,便匆匆回家拿了几件衣服,做好了常住单位的准备。
果不其然,当晚会议号令各单位除必要的工作人员外,其余干部职工一律下社区支援。区委保密机要局共4名同志,李红敏安排副局长值班留守,自己则和另一名同志去了社区与隔离点。
刚下社区时,他们的防护装备仅有口罩,李红敏负责的社区近5000人,顶着零下15度的严寒,核酸检测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深夜回到单位,她的双脚冻得像块铁疙瘩,害怕生冻疮,就只能先接盆凉水泡一泡。
“社区头几天连盒饭都供不上,每人只有两瓶矿泉水。但大家都像上了发条似的,一刻也不敢停下来,哪怕是蹲下来休息片刻也不行,就怕再没力气站起来了。”李红敏说着红了眼眶。
抗疫期间,李红敏和社区干部们还有一项和时间赛跑的重任——打流调电话。当时,全区有10多万人次的流调任务,每人平均一天就要打100多个电话,常常上一拨名单还没落实完,电话铃又响了……
李红敏忙得“脚打后脑勺”,拨打固话键的手不听使唤地颤抖,还要时刻留意手机来电,以便及时接收排查信息,解决居民诉求。十几天下来,她的脸色泛青,嗓子也疼得发不出声,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也被感染了。
当被问及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她豁然一笑:“以前总说保密工作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了疫情防控一线才真的深有感触,我们干了20多年保密都没吃过败仗,这回咬碎了牙也不能被疫情打垮啊!”
经过连续1个多月的鏖战,石家庄成功“摘星”,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李红敏所在的社区因组织有序、防控给力,还被央视新闻报道。正月初一这天,她如释重负地走出单位,这一次不再是奔赴“战场”,而是家的方向。
刘军:再选一次还是保密

刘军有两段与保密有关的经历,一段被他称之为“萌芽期”,另一段是“拔节期”。如果前一段是与保密的偶遇,后一段则是他坚定的选择。
1989年春天,刘军参军入伍了。19岁的他来到威海武警支队,经历新兵阶段的摸爬滚打后,准备迎接淬炼的他却意外被分到保密机要室,成为一名保密机要传真员。
当时,这可是一份“自带光环”的差事,不仅因为能坐进办公室,还源于全支队对保密机要工作的高度重视。在电视才刚刚流行起来时,保密机要室就配上了很多人闻所未闻的空调,虽然只有一名保密机要参谋和一名传真员,办公场地却是全支队的“最高配”,足足有两个大开间,上级领导还不时来检查慰问。
作为军营“重地”,刘军和保密机要参谋必须24小时值守。自此之后的3年多里,除了探亲外,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保密机要室,因为兢兢业业、严谨踏实的表现,在同年兵中,刘军第一个荣立三等功,这也让他倍感荣耀与自豪。
1993年,退伍后的刘军来到石家庄鹿泉县县委办,但心中的保密情却没有断。3年后,机遇再次降临——县保密局缺一名懂计算机的人手,但只能解决工勤编,在部队中有过相关历练的刘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踏进县保密局的那一刻,刘军感觉自己又“归队”了,但很快他发现,县里的保密工作远比部队复杂得多,如果以前是守擂,那么现在则是攻擂,不仅要懂计算机,宣传、检查、指导管理样样都要精通。有一次,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去废品回收站开展检查时,刘军却尴尬地被拦在门外:“你是什么单位的?没穿制服的不能进!”在得知是保密检查后,对方更不乐意了:“我们证照齐全,合法经营,你们把书本翻来翻去地检查,还让不让人做生意了!”
刘军没有被回收站老板的气势“怼”回去,而是及时拿出证件亮明身份,细致地向其讲述收售涉密文件的后果,以及非法销毁的严重性,老板听后在一旁默不作声。看着误会悄然化解,刘军连忙趁热打铁,向他们宣讲保密知识,组织回收站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
将简单的事情用心做,把平凡的工作坚持做,这是刘军朴素的初心。就是这样一份初心,始终支撑着他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刘军常说:“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没有意思,那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去做。”凭借对保密工作的孜孜以求,刘军在2008年获得了省保密局、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表彰的全省保密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也是鹿泉区迄今唯一获此荣誉的个人。
这些年,刘军还提出创建军地保密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的想法,促成了以“信息共享、联防共管、座谈交流、培训学习”为主的军地保密工作协调推进会。在建党百年之际,刘军邀请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发动当地诗词、楹联、书法界人士,创作了近百幅与保密相关的作品,并在鹿泉区文化馆举办了以“党旗飘扬 保密护航”为主题的作品展,让保密意识走进更多人心中。
岁月长路见真情,采访中“老保密”们经历不同、故事各异,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和信念贯穿其中,这便是专注与坚守。无论风华正茂,还是华发丛生,他们始终是推动保密事业行稳致远、高质量行进的一枚“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