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洞里的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
在昆明市海口镇红山腹中,13个人工挖掘的山洞自西向东排列,构成了我国第一个光学仪器厂——国营第298厂的主体。沿着青色石板拾级而上,能看到周恩来、朱德、陈毅曾经视察过的4号山洞,这里已改建成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现隶属于中国兵器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夜视院集团)。走进狭长的山洞,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我国第一具军用望远镜、第一款红外线瞄准具……诉说着光学工业史上的保密故事。
在抗战硝烟中诞生的国产望远镜
1936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炽,紧迫的战争形势催生了旺盛的军品需求,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光学仪器厂,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但又缺乏相应的维修保养手段。为早日实现光学器材自产自修,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于9月在南京成立,这就是298厂的前身。
工厂在南京刚动工不久,抗战即全面爆发,只得迁往后方。为躲避日军炮火,工厂辗转重庆、贵阳等地,在炮火声中暂时迁往昆明柳坝。
当时,前线对军用双筒望远镜需求很大。1939年4月,在全厂上下的一致努力下,用自己制造的零件试制组装出我国第一具6×30军用望远镜,经调试检验,综合性能与当时的国际水平相当,实现了我国光学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后来,该型号望远镜主要用于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第一具望远镜的成功试制,极大地鼓舞了工厂全体员工,也掀开了我国光学器材从依靠进口走向自制的历史篇章。当年,工厂批量生产出望远镜500多具,并为包括远征军在内的前线抗日部队修理光学器材400多件。
1940年,日军频繁空袭昆明,厂房屡遭轰炸,机器受损,研究、生产工作时常受阻。10月,为躲避敌机轰炸,工厂将全部人员、器材撤往海口镇。出于隐蔽生产、军事保密的需要,搬迁至海口镇后,根据地形特点,决定建洞为厂,13个山洞就是这一时期开挖的。在山洞里,工厂很快恢复生产,稳定供应前线急需的光学仪器。同年,又设计试造出法国勃朗特式迫击炮瞄准镜、奥地利美特克式迫击炮瞄准镜。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5年,工厂共制造望远镜11250具,测远镜567具,炮瞄镜3780具,行军指北针31310件。
国产军用望远镜推出后广受欢迎,一度成为黑市的热门产品。1943年,工厂在昆明市拍卖行发现有厂内出产的军用望远镜,这事关军事器材的保密,于是立即呈报兵工署。最终,抗日爱国将领龙云下令将拍卖行的望远镜收回并彻查此事,还令各部队严格管理军品、各地方机关严密查禁此类情况。同时,要求工厂随时注意检查,如发现军品流入市场应立即没收,并追究来源,严惩不贷。
“今后要做红外线瞄准具”
1949年云南解放前夜,国民党曾试图将该厂整体搬迁至台湾。工人们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发起“反搬迁运动”,并响应卢汉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权,参加人民阵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反扑,他们还成立了护厂大队,最终使工厂完好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厂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大潮中焕发新生。1956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军委军械部部长王树声、苏联首席顾问伍达洛夫莅临298厂视察。彭德怀十分关心工厂的保密工作,首先对工厂的防空隐蔽及绿化工作作出指示:工厂要注意绿化,山洞要注意保存起来;工厂任务是很重大的,今后新建光学工厂,要以这个厂为基础,要求第二机械工业部帮助工厂修盖必要的车间。
就是在这次视察中,彭德怀将一具志愿军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制红外枪用瞄准镜交给工厂,鼓励工厂攀登技术高峰。为研制我国第一款红外线瞄准具,工厂不断学习电真空成像技术,了解苏联有关资料、仪器、设备情况。工厂又解剖、分析了红外枪用瞄准镜样品,1958年试制出了合格的红外变像管。1959年,工厂研制的坦克夜间驾驶仪参加国庆十周年天安门阅兵,之后又陆续研制出了机枪夜间瞄准镜、85加农炮夜间瞄准镜、82无后坐力炮夜间瞄准镜等10多种夜视仪。
红外瞄准镜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光学厂不能生产电真空光电成像器件的历史,为中国光学工业书写了崭新一页。
从“藏”到“展”
20世纪50年代起,298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一厂之力撑起我国光学工业的半壁山河,先后援建包建10多个光学厂,不仅无偿提供工装夹具、专用设备、检校仪器,还将已定型的37种产品、1264册89000余张图纸全部无条件交付,充分展现了人民兵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同期,298厂向全国20个省市39个工厂输送专业人才近4000人,为地方光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
20世纪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背景下,全厂职工边生产、边打山洞,历经10年将13个旧山洞修复、加固、延伸,打造了能容纳600多台设备、3000人三班生产,总长1700多米,面积11000多平方米的“地下兵工厂”。这些纵横交连的山洞,分别承担着研发、生产、仓储等各环节任务,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光学产品生产保障基地。
老一辈兵工人长年累月在山洞内生产劳动,保守了党和国家的秘密,也创造了中国光学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工厂才陆续迁出山洞新建厂房。2016年,298厂将4号山洞改建为中国光学历史博物馆,馆长116米,宽、高均为7.5米,共870平方米。目前,该博物馆已被列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中央企业第六批工业文化遗产(军工行业)、兵器工业集团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
虽然工厂不再藏在山洞,但“保密弦”从未放松。现在夜视院集团通过系统支撑、管技结合,体系化提升保密管理水平,为企业市场竞争、科研生产守住底线。目前,夜视院集团保密办正在博物馆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山洞里80多年的老物件依然风采不减,为新进涉密人员讲述着保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