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让保密传统教育焕发时代魅力


山东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一个将历史、文化、技术高度整合的独特空间,安静地坐落在临沂市河东区的一隅,讲述着关于保密的故事。

如何让"原地不动"的保密传统教育走出玻璃展柜,走进广大公众?为了让保密传统教育"活"起来,山东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想出许多"金点子",让保密传统教育"少了一些传统",多了时代气息。

让教育展馆"流动"起来。2018年6月开馆的山东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近年来先后接待省内外教育培训班850余批次学员,累计培训6.5万余人,接待参观游客17.5万余人。今年,山东保密传统教育展览馆打破常态,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把保密展馆"搬"进了社区、企业、学校和机关。展览馆精心制作展板,组织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讲解员,"走出去"进行巡回宣讲。在山东大学、临沂大学、临沂职业学院等院校,宣讲小组先后组织活动百余场次,受众达1万余人。

把英雄"IP"搬上银幕。在展览馆,许多前来参观的人员都被一处微缩景观吸引,这处景观复原了山东战邮局(战时邮局)保密模范王壮基,用生命传递密信的场景。就在2020年底,展览馆将这一场景背后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并一举夺得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佳剧情短视频奖"、2020年度临沂市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等奖。展览馆以王壮基为原型,组织编写了剧本《信》,并联合专业团队拍摄制作微电影。别具特色的是,片中角色全部由临沂市小学生出演,这些小演员用他们稚嫩的演技向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致敬。微电影除了在本市上映外,还通过临沂的支教老师传播到了对口支援的重庆城口县学校,让相隔千里的沂蒙山区和巴渝之地,因为同一个英雄的故事产生了共鸣。此外,展览馆还以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秦鸿钧的真实故事为参考,组织编写剧本《最后的一夜》并制作成微电影。展览馆里,这些道不尽的革命故事,数不清的英雄传说,其价值正在被深度挖掘,成为一个个传播红色保密文化的"宝藏IP"。

"大小"党课齐上阵。"为什么我们始终把保守党的秘密写进入党誓词?为什么一直强调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还要从党的保密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漫步在展览馆,讲解员袁金凤对着镜头深情地讲述。这是展览馆微党课的拍摄现场,这位经验丰富的讲解员围绕"重温党的百年保密历史,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主题,讲述着隐蔽战线上的英烈事迹,以此阐明理想信念与革命事业的深层次关系。这些时长在10分钟左右的微党课,因为短小精悍,又被称为"小"课。值得一提的是,"小"课已入选中央组织部"党课开讲啦"专栏精品党课,正在网上进行展播。与"小"课相对应,展览馆还开发了"大"课,"大"课采取专家报告的形式,围绕"保密优秀传统与党的初心使命"主题,邀请彭显伦将军之子、原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彭程教授主持开发,时长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主要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忠诚担当教育。这样一来,一"大"一"小"两堂精品课程,成为临沂市保密传统教育的重要法宝。

唱响一支战邮歌。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战邮先辈穿梭在敌人碉堡、岗楼、封锁沟之间,奔走在传递邮件的"生死邮路"上,忠实履行党交给的任务。他们的故事,被填进秧歌调里,写进歌词里,在山东战邮系统广为流传。这些朗朗上口的红歌,总是能吸引来馆参观的学员和游客的兴趣,这也被展览馆的工作人员看在了眼里。于是,展览馆组织教员走访老战邮模范、邮政系统宣传工作者,了解红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感人故事,整理出完整版本的《模范战邮交通员歌》,邀请战邮老兵、青少年等不同群体代表录制成清唱版、唢呐欣赏版教学资料,由教员纳入"战邮精神"部分的现场教学中,让经典的战邮歌焕发出新的光彩。